从躲轰炸的“满女”到工业女专家:94岁赵月英,父亲那句“没有国就没有家”,她记了一辈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8日
浏览量 : 7

  近日杭州网、杭州通、杭州统一战线等市级媒体对居住在金色年华养老的赵月英长者进行了深入报道,全文如下:

   “水都红了,都是同胞的鲜血啊……”94岁的赵月英声音颤抖,一字一句,带着哭腔。她回想起七岁那年,父亲赵炽参加淞沪会战后,意外在驻地见到妻儿,一把将她搂进怀里,哽咽着说出的这句话。硬汉的眼泪落在她的衣襟上,烫得她忘不掉。

     团聚不过五天,父亲又要奔赴前线,临走前摸着她的头说:“孩子,没有国就没有家!”这句话成了她近百年人生里,最沉甸甸的信念。

     8月底,我们在杭州见到了满头银发的赵月英。虽然说话有点不利索,但老人家思路清晰,目光坚定。

     她是北宋“铁面御史”赵抃的第28代后裔,新中国第一批自动化和汽轮机领域女专家。赵月英的一生都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从抗战烽火中躲避轰炸的孩童,到攻克技术难关的工业先锋,她的故事里,藏着一代中国人对“家”与“国”最深刻的理解。

1.png

 赵月英(左二)和家人  

      幼年烽火:“孩子,记住,没有国就没有家!”

     1931年,赵月英出生于长沙。她的童年记忆里满是日军轰炸的轰鸣声。“日本人天天飞过来轰炸,我妈妈带着五个孩子,天天都要躲。我才六七岁,是家里的‘满女’——湖南人这么叫最小的女儿。”回忆起幼时的颠沛,赵月英的声音仍带着几分哽咽。

   “卢沟桥事变后,我的父亲就没有回过家。”1937年,为去找前线的父亲,一家人踏上艰难的投奔之路。

      可到绍兴仅三天,日军就进了城,“我和妈妈、兄妹从后门逃出,去找爸爸的部队。”

2.jpg

  赵炽,国民革命军二十八军抗战将领

       她的父亲赵炽是国民革命军二十八军抗战将领,毕业于保定讲武堂,参加淞沪会战,任该军副官长。

      赵炽曾以为家人没能逃出,沿途痛哭往家赶,却意外在驻地见到妻儿。“他一把抱住我,我也抱着爸爸哭,‘爸爸你到哪里去了?怎么总见不到你’。”

     父亲刚参与淞沪会战,哭着和她说:“水是红的,都是同胞的鲜血啊……”

     可这份团聚只维持了五天。离家时,父亲摸着她的头叮嘱:“孩子,记住,没有国就没有家!”

     赵炽率300名湘军,进入敌后浙江十区,辖嘉兴、嘉善、平湖、海宁、海盐、崇德、桐乡七县、外加杭州市,任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与日军进行数百次战斗。

     1942年,赵月英也随父、兄转战临安,在河桥求学生活了3年。

     赵炽在临安办过军工厂和肥皂厂,保障抗战士兵的物资供应。肥皂叫“醒狮”牌,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赵炽抱着女儿解释:“日本人说中国是沉睡的狮子,打不过日本。所以我们要‘醒’。”

     幼小的赵月英深深记住了:“只有国家强、军队强,才能抗击外敌。我一定要参军,一定要为国家建设,献出我的一切!”

      求学苦读:从“数学通分都不会”到工科优等生

      抗战胜利后,赵月英终于有了安稳读书的机会。1949年,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1950年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任秘书处机要文印员;1952年全国第一批调干上大学,她被保送天津大学攻读自动化专业,成了该校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3.png

赵月英翻阅相册的结婚照。其夫方刚,参军入伍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海军

      这一段经历中,也藏着艰难。因为战乱原因,没有安稳读书,她的基础并不好:“我连数学通分都不会,自动化又是工科里最难的专业。当时天津大学的自动化专业是新成立的,连教材都要靠老师翻译苏联课本。”

     为了跟上进度,她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白天在课堂上紧盯老师的每一个板书,晚上泡在图书馆,“图书馆闭馆了,我就跑到有灯的厕所里接着看,常常看到后半夜。”

      彼时她还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要兼顾班团活动,却从没让学业落下半分。

      凭着“为国家建设”的信念和韧劲,赵月英不仅顺利毕业,还成了班里的优等生——这段苦读时光,也为她后来投身国家工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半生奉献:“哪里最艰苦,我就到哪里去”

      1956年从天津大学毕业时,赵月英本可以被分配到北京工作,可她却主动申请:“哪里最艰苦,我要到哪里去。”最后,她来到哈尔滨汽轮机厂——该厂是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刚到工厂时,面对从未见过的半导体设备,连老专家都犯难:“他们看我才25岁,还是个扎小辫子的姑娘,都说‘这么重要的设备,交给她能行吗’。”

       赵月英没退缩,她每天对着图纸钻研到深夜,“这些设备是国家的宝贝,我不能让它出一点问题。”

       苏联专家撤走后,她更是挑起了设备安装、调试、投产的重担:“国家穷就会受人欺负,这些设备是振兴工业的根基,再苦再难我也要扛下来。”

      1979年,赵月英又被调往南京,负责燃气轮机引进项目,组建和引进当时世界先进的德国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她四处奔走,从英国等地引进32个软件包。

4.png

 赵月英与儿子方泽翻阅家庭相册

      离休后,赵月英曾移居巴西与儿女团聚。2024年初,她还是选择回到杭州——她的祖先,北宋“铁面御史”赵抃两任杭州知州,与杭州的渊源相当深厚。

      这里也是赵炽长眠之地。“父亲戎马一生,清廉一世。他嘱咐我要勇为国家栋梁,做清清白白的人。爱国报国的信仰,清正廉明的家风,我们耳濡目染,深深刻印在我的脑子中。”赵月英感慨,“回家真好!”

      如今,94岁高龄的赵月英说自己正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有着子女陪伴。她每日晨起打八段锦,晚上出门散步,白天听国家新闻,“感受国家发展”。

      从战火中的孩童到工业领域的女专家,赵月英用一生证明:她从未忘记父亲那句“没有国就没有家”,也从未辜负自己“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的承诺。

来源于杭州网、杭州通  

记者:吴越溪  编辑:徐洁